
人類很早就知道水、利用水,水無色、無味、無嗅、透明,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液體。古代哲學家們認為,水是萬物之源,萬物皆復歸于水,所以一直把水、火、火、氣、土當作四個基本元素,由它們構成世界上一切物體。
直到1784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用實驗才證明水不是元素,是由兩種氣體化合而成的產物。1809年,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測定,1體積氧和2體積氫化合,生成2體積水蒸氣。后來的科學家便定出了水的分子式:H2O。
從這個角度來說,天下所有的水都一樣。但在中國人眼中,水和水絕對是不一樣的。唐代陸羽在其所著的《茶經》中,將水界定為三個等級,“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”;相傳他曾著《水品》(或《泉品》),品評天下名泉名水,將宜煎茶的水按水質好壞分為二十等。而另一個愛評泉的人,清代乾隆皇帝,甚至曾鬧出評出兩個天下第一泉的逸聞來。
在中國人眼中:水,不僅僅是H2O,水天生是分三六九等的。
二、英國科學家E.Hamilton研究小組的發現
在我國古代,有一句俗語深入人心,那就是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”。中國人相信:水的好壞對人體十分重要。什么樣的水養成什么樣的人,水好的地方也容易出美女。而現代自然科學為古人的這種樸素結論找到了科學依據。
英國科學家E.Hamilton研究小組研究發現:人體血液中60多種化學元素,與地殼化學元素的含量、分布規律是一致的。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很密切,即人體和地殼物質保持著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況,所以人體能夠適應外界的環境,能在地球上正常地生活。
而飲水是提供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徑之一,這些元素在天然水中的比例與在人體中的構成比例基本相同,容易被人體吸收。如果這些礦物質少到不能滿足人體生理的需要,或者多到超過人體所能吸收與排泄的限度時,也就是人體與環境中的水源、食物與空氣間某些礦物相互交換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時,人體就不能適應這種外界環境,就會發生某些疾病。
三、我們該喝什么水
水專家呼吁:我們應當飲用沒有污染的水、沒有退化的水、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水。
他們強調:一定要分清“飲料水”和“飲用水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。飲料水偏于商品經濟效益,消費者主要滿足臨時解渴,不是每天的必需品。而飲用水是民用必需品,每天必須喝。作為飲用水,聯合國衛生組織有嚴格的含義,即人從出生到70歲,平均每天飲用1~3kg不會出任何問題。
要滿足這樣的要求,水源是至關重要的。百萬年以來,人體和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淡水水源,形成了和諧的依賴關系。這是經科技加工出來的、純而又純、遠離自然屬性的水無法比擬的。因此,世界上著名的飲用水品牌,從依云到富維克,到國內的知名品牌農夫山泉,都以它的天然水源為自豪,在瓶標上都會標注其水源地。
珍惜每一滴來自天然的好水,因為它與生命和自然保持和諧一致。
(注:此文章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媒體)